贝达药业:打造最具核心竞争力生物医药企业
贝达药业之所以能够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成为独树一帜的医药创新标杆,关键在于提出并贯彻了“科技创新是贝达生命线”的理念,始终聚焦关键核心领域,矢志走好自主创新道路
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由海归博士团队创办的、以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研究和开发为核心,集研发、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贝达药业成立以来,经过近十年的艰苦攻关,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2011年6月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打破了该领域国外进口药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被时任卫生部长陈竺院士誉为“堪比民生领域‘两弹一星’的重大突破”。2012年,埃克替尼入选《2012国际新药研发年度报告》;2013年8月,埃克替尼Ⅲ期临床研究结果在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肿瘤》全文发表,同期杂志编者按评价“埃克替尼代表了肿瘤领域的一个里程碑”。2016年凯美纳销售突破10亿元大关,至今累计销售超过50亿元,成为中国肺癌治疗小分子靶向药市场的领跑者。埃克替尼凭借巨大的创新突破和社会价值,先后荣获我国化学制药行业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中国工业界“奥斯卡奖”——中国工业大奖、中国专利金奖等。
聚焦科技创新
贝达药业之所以能够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成为独树一帜的医药创新标杆,关键在于提出并贯彻了“科技创新是贝达生命线”的理念,始终聚焦关键核心领域,矢志走好自主创新道路。
(一)在战略层面,贝达药业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公司核心战略,不断厚植科技创新的根基
在科学技术深刻影响国家前途命运、深刻影响人民生活福祉的时代,贝达药业从创立起就注入了科技创新的基因,并在契合国家强盛历史逻辑、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逻辑和科技发展演进逻辑的进程中,全面融入中国梦和健康中国。
在初创期,贝达不畏艰难认准自主创新。2002年,贝达药业创始人丁列明博士留美期间,和几位华裔科学家设计合成了一款靶向抗癌新药,获得了出色的实验室成果,但在美国依靠自身力量根本无法完成全程新药研发。而在中国,小分子靶向药物尚处于空白领域,国家医药创新和癌症病人临床都有迫切需求,给予大力支持,研发成本相对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目睹中美药物创新差距、满怀炽热创业激情的丁列明博士,立志要用新药研发的科技创新报效祖国。2002年8月,丁列明博士回国创办贝达,带领团队在三间简陋的办公室和一间租来的实验室里,着手研发抗癌新药埃克替尼。当时,国内药企都以生产仿制药为主,因新药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大家往往避之不及,但贝达选择了创新这条艰难的研发之路。2008年,埃克替尼准备启动Ⅲ期临床研究,需要资金5000万元,赶上金融危机,原来有投资意向的基金改变了投资决定,到年底,公司已经欠了银行3000万元,团队核心成员开始卖房还利息。在贝达面临困境之时,杭州市余杭区政府雪中送炭给予贝达1500万元资金支持,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
在发展期,贝达不为所惑坚守自主创新。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心,2011年6月,埃克替尼终于获批上市,代表着中国医药行业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转折,并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第一个中国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第一个以品牌药为阳性对照的注册临床研究、第一个在疗效与安全性综合指标上超过进口对照药的国产药、第一个录入国际新药研发年度报告的中国新药、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化学创新药。埃克替尼上市初期,贝达药业的资金仍十分紧张。一家跨国药企找上门,愿意出2.5亿美元甚至更高价格收购埃克替尼,这一价格创造了国内记录。虽然公司非常缺钱,当时还欠银行1.5亿元,但丁列明博士及团队核心成员仍不为所动,几乎没有任何迟疑就拒绝了跨国药企的邀约,为的就是要做中国人自己的抗癌药,让更多中国患者用得起抗癌药。
在上市后期,贝达不忘初心聚力科技创新。产品进入市场后,特别是2016年公司上市后,公司利润不断增长,融资能力得到提升,每年投入新药研发的经费也在持续增长,近三年的研发费用分别达到1.20亿元、1.61亿元、3.81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13.11%、15.60%、37.09%,2018年上半年研发投入2.66亿元,占比升至45.79%。公司现设有北京、杭州两个新药研发中心,位于美国圣地亚哥的海外研发中心也已投入使用,逐步构建起以北京研发中心为核心布局全球的新药研发体系。